让守信者受益 失信者难行——中国诚信建设深度调查
2018年7月10日() |
打印内容
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建成。联通所有省(区、市)和40多个部门,归集信息上百亿条,为部门协同监管、联合奖惩创造了条件。
地方信用建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海、湖北、浙江、陕西、河北等省市出台信用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出台了省级政府规章;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实现全覆盖,城市信用建设水平大幅跃升。
……
公务人员违法违规、失信违约将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并依法依规公开,在互联网、快递、电信、金融账户等领域推进实名制,以公务员、律师、教师、医生等重点职业群体为突破口建立个人诚信记录……2016年底,《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将备受关注的政务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推向公众视野。
“从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到加强个人信用和政务信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大网越织越牢。这是社会治理的创新,有利于从制度层面加强信用文化培育,对诚信中国建设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晶妹说。
诚信建设任重道远
最近,河北邢台县在家务农的杨某先后收到外地“民警”电话,称其涉嫌犯罪。所幸当地公安机关及时掌握诈骗线索,紧急启动拦截预案,才将正欲缴纳“案件保证金”的杨某成功劝阻。
从“猜猜我是谁”、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到假发票、假医假药,再到骗取保险、碰瓷骗捐……诚信缺失依然屡见不鲜,群众饱受困扰。
百姓的痛点,就是工作的重点。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陈洪宛说,当前百姓获得感还不够强,主要在于信用信息共享公开还不充分,失信成本仍然偏低,全民诚信意识和市场契约精神仍有待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加大惩戒力度,严肃追究失信责任。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10起人民法院依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典型案例,进一步表明了依法严厉打击拒执罪的坚定态度和决心。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说,“基本解决执行难”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最高法将继续支持各级法院依法惩治拒执犯罪,充分发挥刑事制裁措施在提升执行工作权威、推动解决执行难、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家发改委表示,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侵犯知识产权、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等问题开展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严肃追究失信责任,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