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守信者受益 失信者难行——中国诚信建设深度调查
2018年7月10日() |
打印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诚信建设在各个领域不断推进,“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大格局逐步呈现,“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良好势头初步形成——
在法院执行领域,截至5月底,全国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1089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飞机票1160万人次,限制购买高铁动车票441万人次,限制担任企业负责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26.5万人次,254万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
在税收征管领域,各级税务机关累计公布税收违法“黑名单”案件9341件,向相关部门推送联合惩戒信息10.4万户次,共限制6872户取得政府供应土地,限制6936户参与政府采购,限制6869户获得政府性资金支持,共有1170户“黑名单”当事人因主动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后,从“黑名单”中撤出;
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布三批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共计987家企业,并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至地方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转化为建设诚信中国的强劲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说。
扎牢制度建设的笼子
最近,辽宁省鞍山市某散热器公司负责人刘某在企业经营中遇到一系列麻烦:申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额增量被税务部门否决、银行贷款和申请政府性资金支持受限,参加各类奖项评选被一票否决……更令他吃惊的是,不少客户纷纷对公司的经营发展、履约能力和信誉度提出质疑,因而取消了订单。
这都缘于该企业拒绝执行法院判决的近4万元货款退款,被当地法院列入失信“黑名单”,并将失信信息推送到税务、工商管理等多家信用体系参建部门。
“为了不到4万元,让公司经营遭受重创!”刘某非常后悔。在正式履行法院判决后,该公司终于被撤出失信“黑名单”,恢复了正常运营。
制度,是构筑诚信社会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重顶层设计,为诚信中国筑牢制度支撑——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本全覆盖,“一照一码”走天下。累计为新注册主体发放代码3399万个,企业、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存量代码转换率达99.9%,个体工商户存量代码转换率达95.1%,彻底扭转了过去机构代码不统一、“多头赋码”“多码并存”的局面。
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体系基本建立。60多个部门累计签署近40个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推出联合奖惩措施100多项,覆盖旅游、家政服务、婚姻登记、工程建设、慈善捐赠、拖欠农民工工资、分享经济等多个领域。“红黑名单”构筑的联合奖惩大格局让守信者更有获得感,让失信成本大幅提高。